糖尿病药物副作用几何?基因或能提供线索
Category : 健康动态
肥胖通常会导致出现胰岛素抵抗,这是2型糖尿病的标志。
一项发表在《Cell Stem Cell》杂志的新研究称,利用源自人类干细胞的脂肪细胞,研究人员发现一种个体遗传变异可用于预测抗糖尿病药物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是否会产生某些副作用,比如患者胆固醇水平升高等。
噻唑烷二酮类(TZDs)药物包括rosiglitazone,通过靶向受体蛋白的活性来逆转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然而,这类药物产生体重增加、水肿和高胆固醇等副作用,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中的应用。
通过研究来自Penn Medicine患者的脂肪细胞基因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糖尿病、肥胖和代谢研究所所长米切尔·拉扎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遗传变异,该变异预测rosiglitazone是否会增加一种名为ABCA1的基因表达,而后者调节胆固醇水平。
这种遗传变异不出现在ABCA1基因的蛋白质编码区中,而是出现在编码调节ABCA1表达水平的分子区域中。通过使用CRISPR/Cas9将变体从其无活性形式编辑为活性形式,该研究小组证明了遗传变异与ABCA1表达增加之间的因果关系。
另外,通过研究在上海接受该药治疗的84名患者,证实了活性变体预测rosiglitazone是否会增加胆固醇的能力。尽管TZDs的总体效应明显受许多基因控制,但研究表明,个体遗传变异可以预测药物对基因表达和代谢生理学的影响。
“理解对TZDs差异反应的潜在机制,可以为2型糖尿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信息。”拉扎说,“医生可以测试这种遗传变异,并选择避免使用rosiglitazone来治疗糖尿病患者,因为该药物将有更大的机会增加血清胆固醇水平。”
这些原则不仅可以应用于TZDs,而且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在基因组的非编码区域起作用的其他类别的药物,包括那些靶向类固醇激素受体的药物。
研究人员希望这种遗传变异能够预测哪些药物对患者有益,以便定制个体化的治疗药物。
抗糖尿病药物rosiglitazone通过靶向PPARγ来进行治疗的,PPARγ是一种感受激素和其他分子的核受体,是脂肪细胞成熟所必需的,有助于调节基因的表达。
我国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七大类,分别是磺脲类 、格列奈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TZDs类、DPP-IV抑制剂、SGLT-2抑制剂。
而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不同糖尿病患者在病因、病程、年龄、胖瘦、血糖谱、胰岛功能、并发症的有无以及轻重等方面均不相同,没有哪一种药物人人皆宜。